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Interpertation of Private Banking 詮釋 私人銀行


Interpertation  of  Private Banking
詮釋  私人銀行
摘自《金融時報》文/張秋林

私人銀行起源於16世紀的瑞士日內瓦。開始是專門服務于200萬美金意識的超級富翁家族,後來逐步演變為向眾多的高淨資產客戶提供更多產品和更多內容的金融服務。
   
中國在2002年之後,各家商業銀行才開始發展零售銀行業務,而由於分業經營的限制,投資銀行業務沒有歸入其中。目前,大多數全國性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僅僅是零售銀行、商業銀行和公司銀行三部分,並沒有把目光轉向私人銀行。目前,中資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還面臨政策瓶頸、人才瓶頸以及意識瓶頸三大瓶頸的制約,需要管理層和銀行從業人員能明確認識,並及早突破。

一、私人銀行的起源及基本概念

私人銀行起源於16世紀的瑞士日內瓦。法國的一些經商的貴族由於宗教信仰原因被驅逐出境,形成了第一代瑞士的私人銀行家,歐洲的皇室高官門迅即享受了這種私密性很強的卓越的金融服務。開始是專門服務于200萬美金以上的超級富翁家族。後來逐漸演變為向眾多的高淨資產客戶提供更多產品和更多內容的金融服務。
還有一說法,17世紀歐洲貴族出外打仗,家中財產由留守的貴族代為管理,這些貴族逐步形成了第一代私人銀行家。總之,私人銀行起源於一種私密性極強的專門提供給貴族和富人階層的金融服務。

談到私人銀行的概念,很多中國人甚至銀行內人士都有著不同的理解,並存在很大的認識誤區,所以有必要澄清一下。首先,私人銀行不是私人開的銀行,它只是銀行中的一條業務線或者一種銀行服務類別,與銀行所有制的性質無關。其次,私人銀行不是零售銀行,雖然私人銀行在表現形式上,是直接與一個富人接觸為出發點,但私人銀行的服務也涵蓋了這個富人—一個自然人所擁有企業的全部金融需求。第三,私人銀行不是財富管理,財富管理曾經是私人銀行服務的核心部分,但是隨著金融業發展和客戶需求的多樣化,財富管理在私人銀行業務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

其實,私人銀行從來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通俗地講,它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金融服務,是專門針對富人進行的一種私密性極強的服務。要根據客戶需求量身定做投資理財產品,要對客戶投資企業進行全方位投融資服務,要針對富人及家人,孩子進行教育規劃,移民計畫,合理避稅,信託計畫的服務。曾經有以為客戶這樣描述,“私人銀行的服務是滲透到客戶生活的每一階段、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角落。”

西方銀行業對自然人的服務共有四大類,是根據金融資產的多少進行分類的。第一類是大眾銀行,不限制客戶資產規模;第二類是貴賓銀行,客戶資產在10萬美元以上;第三類是私人銀行要求客戶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第四類是家庭辦公室,要求客戶資產在3000萬美元以上。當然,各家國際性大銀行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段,對這四類服務要求的最低金融資產額度也略有不同,比如高盛對港澳地區私人銀行客戶設置的門檻是1000萬美元,HSBC的最低門檻是300萬美元,而UBS(全球私人銀行資產名列第一)對中國大陸客戶的離岸帳戶的金融資產要求僅為50萬美元。

二、私人銀行家需要具備的素質

大多數外資銀行沒有把Private  Banker 翻譯成私人銀行家,而是簡單地稱客戶經理,其實,一名合格的私人銀行客戶經理應該對私人銀行家的稱謂受之無愧。因為私人銀行對從業人員所要求的專業知識水準和能力都是很高的。

眾所周知,歐美國家的大型銀行集團是混業經營的,可分為零售銀行或消費銀行、商業銀行、公司銀行、投資銀行和私人銀行五大業務線。在這五大類中,私人銀行對從業人員要求很高,同時也是待遇很高的一條業務線。私人銀行的客戶經理要精通個人財富管理、企業財務管理,熟悉國際金融市場及衍生金融產品,瞭解資本市場運作的一般規則,瞭解保險知識,熟悉主要國家的稅收政策和移民政策,熟悉信託規劃和運作,等等。所以,幾乎所有私人銀行的中堅力量都是在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公司銀行、零售銀行工作10年以上的資深從業人員,他們不僅具備扎實深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親歷一個經濟或金融週期的實戰經驗,這樣才能與客戶在同一層面上對話和交流。不要忘記,我們的私人銀行客戶大都是35歲以上的成功人士,他們要求的不是“花瓶”,也不是“高爾夫陪練”,他們需要的是真正有益於財富規劃和事業發展的優秀金融專家。

三、內地發展私人銀行的可行性 

內地是在2002年之後,各家商業銀行才開始發展零售銀行業務,而由於分業經營的限制,投資銀行業務沒有歸入其中,目前,大多數全國性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僅僅是零售銀行、商業銀行和公司銀行三部分,並沒有把目光轉向私人銀行。但大量湧入的外資銀行早已對中國潛在的私人銀行市場虎視眈眈,迅速推出了各類離岸私人銀行服務。根據麥肯錫的測算,目前內地離岸私人銀行業務大概占到整個市場潛力的五分之一,做中國內地個人資產離岸業務的主要地點是香港和新加坡。

同時,外資銀行也在積極籌備在岸(中國境內)私人銀行服務,這場搶奪中國富人的無硝煙戰爭。讓中資銀行倍感競爭壓力,紛紛舉起貴賓服務和財富管理的大旗,並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建私人銀行,今年328日,中國銀行率先推出了私人銀行服務,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廣發銀行的私人銀行也正在籌備之中。

由於中國嚴格的分類經營金融體制和嚴格的資本管制制度,離岸和在岸的私人銀行服務範疇會有一些不同,而對剛剛起步的私人銀行業務,很多中資銀行從業人員都感覺不夠自信,往往表現出消極的態度。他們認為,外資銀行、資產管理、金融衍生品市場都有著極其豐富的,上百年的經驗,中資銀行是無法與之抗衡的。的確,經驗不足是客觀存在的,但也不能就此妄自菲薄,隨著內地金融創新步伐加快,金融產品線越來越豐富。20世紀90年代以來,從全球金融角度來看,在岸私人銀行的發展遠遠快於離岸私人銀行業務發展;在與大量中國富裕階層接觸後,發現他們對於在岸和離岸的私人銀行服務有著同樣的渴望和需求,而且這兩類服務是相互無法替代的。下面就簡答分析一下中資銀行開展在岸私人銀行服務的可行性:
第一,客戶財富管理。在境外,私人銀行可以根據客戶指示,客戶進行股票、固定收益產品、基金、結構性產品、貨幣市場產品、商品票據的投資,並可以代理海外保險。中國境內的現狀逐步在與離岸金融縮短差距:

一是與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產品合作。雖然目前國內仍舊是分類經營,但證券業、銀行業和保險業的合作日趨緊密,金融產品創新的浪潮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首先,銀行可以代理各種保險產品,從這個教的講,私人銀行可以為客戶提供它所需要的保險服務,與離岸私人銀行服務別無二致。其次,雖然在銀行帳戶上還不能直接進行股票買賣,但在銀行的網上銀行和電話銀行實現便捷的銀證轉帳,也並不影響客戶的市場交易。顯然,中資銀行最明顯的不足之處就是無法替私人銀行客戶直接交易香港、歐美股票,但同樣,即使外資銀行在中國開立私人銀行服務,這同樣是個禁區。

二是可以代銷全部基金產品。作為中國境內發展最快、市場反響最好的財富管理產品,基金的火爆直接推動了私人銀行業務的發展,但由於政策限制,不同基金公司會與不同的銀行合作,這就限制了一家銀行櫃檯買到所有的基金產品。不過,這種限制有望在今年解決,可以保證客戶在私人銀行隨意挑選所有新舊基金產品。

三是結構性產品發展迅速。在私人銀行提供的投資理財產品中,有大量與股票價格、外匯匯率、利率、商品價格等為標的的物的結構性產品。國內相關的產品創新速度很快,有豐富多彩的結構型產品供給客戶。儘管我們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但正在以一年當二十年的速度追趕歐美。第一個簡單的例子,某家證劵公司正在與銀行或作推出一種類似香港高息股票票據的人民幣理財產品。

四是外匯產品利用“拿來主義”。毋庸置疑。中資銀行在國際資本市場的運作經驗遠遠落後於外資,但在外匯理財市場,中資銀行完全可以採用“拿來主義”,從外資銀行引進成熟產品直接提供給客戶即可。由於QDII剛剛起步,也用於中資銀行的管理層在外匯資產安排上還純在固有的一些顧慮,影響了中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合作的力度。有理由相信中資銀行會很快進行這方面的資金安排、或與外匯資金繼續流入外資銀行。

由於中國金融監管的限制,中國境內的銀行還是有一些受限制的金融服務的。比如,中資銀行不能進行全權委託資產管理,但可以通過和信託公司合作,來達到客戶在這方面的投資需求。另外,由於中國境內固定收益產品,即政府債劵的品種很少,客戶可以選擇的餘地較小,但隨著中國金融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債市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第二,個人信託、合理避稅、遺產安排和移民計畫。由於中國沒有遺產稅和贈與稅,所以通過創立離岸帳戶,辦理個人信這個私人銀行服務內容,對於中國大多數客戶來說意義不大。從實際需求來看,辦理個人信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對個人財產的保護及增強私密性,這樣的業務和服務將來會有家的市場需求和市場前景。正是因為有了個人信、稅務、遺產和移民服務,財富管理的概念才逐步轉向了財富規劃,私人銀行服務也就由此與財富管理區分開來。

第三,企業融資服務。私人銀行對企業融資服務僅限於該企業主為私人銀行客戶,並以他的金融資產包括房產作為抵押進行的房款融資服務。相信中資銀行在中國本土運營的多年經驗和強大的分支網路可以使這項業務成為它的強項。

第四,市場仲介服務和各種諮詢仲介服務。銀行為四日內銀行客戶提供各種仲介諮詢服務,以收取諮詢費,是越來越受市場關注的熱點,也逐步成為中國客戶所接受。

四、  國內發展私人銀行面臨的瓶頸 

目前,中資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還面臨三大瓶頸的制約,需要管理層和銀行從業人
能明確認識,並及早突破。

第一,政策瓶頸。上面論述中已經提到了目前存在的政策瓶頸,但很多跡象也表明,政策
限制在慢慢鬆動和突破,比如銀行與證劵、信託、保險的廣泛合作,銀監會高調支持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等等;在加上外資銀行私人銀行業務的步步進逼,我也相信,金融改革創新的步伐會越來越快。

第二,人才瓶頸。對於目前中資銀行發展私人銀行業務,人才瓶頸是最致命的障礙。我門
在為中資銀行籌建私人銀行而欣喜的同時,也不禁為他們引進人才的問題擔憂。熟悉中國金融環境,有瞭解國外私人銀行運作的國際性人才非常有限,沒有足夠的吸引了,這些人才很難引進到中資銀行,就像一些監管層官員所講,“有很多人才從中資流失到外資,但很難從外資再回到中資”,這個現實值得我們行長們深思。

第三,意識瓶頸。由於私人銀行的概念在2005年之後才出現在中國富人生活中,穿梭於
香港和內地的外資銀行客戶經理(大概1個月1次)成為了私人銀行理念的初期普及者,所以,普及的頻率還是較低。很多中國成功人士對私人銀行的概念模糊,甚至抵觸。一位元UBS私人銀行的高級客戶經理感慨,“中國除了上海、北京和深圳等大城市之外,大多數人還是將私人銀行看成私人開的銀行了,或者投資理財規劃當成拉存款的。”這種意識瓶頸和投資者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依靠銀行從業人員,媒體對公眾進行正確引導和傳播,並且要基於媒體記者和金融從業人員正確認知的基礎上。

對於所有國際銀行業巨頭來說,中國市場都是商家必爭之地,因為中國的富人群體迅速崛起,並且每年都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增長。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擁有10萬美金以上金融資產的人有120萬,擁有100萬美金以上的有30萬人,幾乎所欲國際性銀行都將私人銀行業務轉向亞洲轉向中國。

由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相信中國私人銀行服務的巨大潛力和豐厚利潤;也沒有理由懷疑,未來一兩年間,中國的私人銀行業務將進入白熱化的競爭和蓬勃發展階段。

0 意見: